在这个家庭中,狗的身影并不多见。父亲回忆,寥寥可数的养狗经历中,最令他刻骨铭心的,莫过于童年时抚养的一只憨厚柴狗。
那时,还是集体经济的热潮,人们辛勤劳作以换取工分。这只小狗是在他上学的途中捡回家的。它初来乍到,犹如一只小獾,那灰白相间的绒毛显得尤为可爱。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它,时常发出叽叽咕咕的哀鸣。奶奶便在一个破旧的木箱中铺上碎布条和旧棉胎,为它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家。每当外出工作,便将它安置其中,回家后则抱出来,喂上几口饭菜。这只小狗也渐渐把这个简陋的箱子当成了栖身之所,不再悲鸣,无人时便睡在其中,有人归来,便欢蹦乱跳地跑出来,坐在人们脚下,用期待的眼神望向他们,希望得到一口食物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这只小狗渐渐长大,与家人的情感也日渐深厚。每当大门开启的声音响起,它便迫不及待地奔向院门,迎接主人的归来。有时,伯伯去打猎,它也会跟随左右。每当伯伯满载而归,它兴奋不已,围绕着伯伯奔跑,因为它知道,美食即将降临。家人享受肉食之际,它也会品尝到山鸡、野兔的佳肴。
然而,不知何时起,这只狗养成了一个恶劣的习惯——追逐羊群。村里已有其他狗咬死了一只羊,父亲所在村的羊倌多次警告,说它将羊群追得咩咩直叫,甚至有一次差点伤及羊的生命。生产队长下达最后通牒,要求家人将狗处死。
面对即将失去的伙伴,父亲无法忍受它的死亡,将狗搂在怀里,拒绝上学。奶奶叹息:“它闯下了祸,不得不这么做。若不如此,队里是不会放过我们的。”
伯伯最终举起了猎枪,闭眼扣动了扳机。枪声响起,那只狗发出几声惨叫,消失在远处的山沟中。
家人以为它已命丧黄泉,心中空落。然而,两天后,天尚未亮,门口再次响起犬吠。奶奶出门一看,竟是那只狗。它摇着尾巴,兴奋地与家人打招呼。奶奶将前晚的剩饭倒给它,它吃完后,再次摇尾告别,依依不舍地离去。
后来家人才明白,它是回来告别的,要与主人见上最后一面,以此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。从那以后,它再也没出现过。
每当提及此事,父亲总是泪眼婆娑。他坚信,动物亦知恩图报。自那以后,他再也不愿养狗,生怕触动对那只狗的深深思念。